肆无忌惮的漕帮觉得干这些坏事还是不过瘾,于是开始干起拦河抢劫的买卖,公开讨要买路钱。他们还会开船故意撞向其他船只,诬告他们破坏朝廷财产,进行敲诈勒索,可谓是碰瓷界的鼻祖!当船停靠码头后,他们会趁着夜色把官粮偷偷的搬到其他过路的船上,然后联合码头上的官兵进行勒索。
漕帮的胡作非为一度造成漕运不畅,甚至在京师都闹出了粮食危机。雍正皇帝刚继位时,直隶八府四十二县的粮库都出现了亏空,漕运不畅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漕运依赖漕帮,漕帮又帮派林立,关系更是盘根错节。朝廷也意识到,单靠官府的力量难以维护漫长的水路安全,只能求助于漕帮!于是就出现了上文提到的,雍正皇帝大发皇榜兴办水运!
这些大小林立的帮派中,最有头脑混的最好的是翁岩、乾坚、潘清三位。他们早就想投靠朝廷洗白自己。当看到皇帝大发皇榜后心中大喜,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三人揭了皇榜来到河南府台拜见了田文静,谈了自己整顿漕运的办法。听了建议的田文静于是上书皇帝,急于改善漕运的雍正皇帝看了奏本后当即下旨,饬三位帮主,归漕运总督张大友节制,并听命于勘视河工钦差何国宗指挥。有了皇帝的圣旨,三位帮主也是成功洗白。在此之后三位帮主复请何国宗大人转奏雍正皇帝恩准开帮收徒,以便统一漕运,朝廷批准了所请。有了朝廷的支持三位帮主摇身一变进了朝堂成了为皇帝办差的编内人员,可以光明正大的广纳门徒,一统江湖了!
食君之禄,分君之忧,三位邦主也是深知此理。要想日后得到最大的利益,现在就的给皇帝办好漕运的差事。于是三位帮主做的第一步就是在运河两岸兴建了七十二个半码头,设立一百二十八帮半,而其中所谓的半码头,指的是专做南北杂货小买卖用的码头,而半帮指的就是承传祖训,修行修身传教传道的香火船。
硬件建设完成了,而保证漕运畅通无阻最关键的就是帮会建设。有了皇家背书的三位,整合大小帮会自然不在话下。于是立规矩,定辈分,搞了十规十诫,定了各种暗号,例如开会叫“开香堂”,事前踩点探风叫“踩盘子”等等。
有了皇帝的背书,漕帮日益壮大,说漕帮的势力一手遮天那是一点都不夸张。漕帮最开始的成员是卖力气的水手纤夫和码头的装卸工。而到了雍正年间,由于有了官方正式的身份,所以很多军门中的兵丁、负责漕运事务的主事等也纷纷秘密加入了漕帮,希望在漕运的肥差中分得一杯羹。
漕帮内部规定对外联络只能使用暗号,就像智取威虎山“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句台词一样,说白了就是黑话。所以这些人对外联络,甚至彼此之间都不公开真实姓名,而是以暗号相称,比如“铁头”“黑皮”“地出溜”等等。就算有了暗号,这些暗号也不是用我们常人能看懂的文字书写的,而是用一些人们看不懂得符号来代替。珍藏在博物馆的一幅折扇,得以让我们一窥这些黑话的真容。
写有漕帮黑话的折扇
翁乾潘三位整顿了漕运,也整合壮大了自己的帮会势力,可谓是如日中天。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帮会一样,为了让小弟信奉自己并稳固自己的位置,就必须的给老大塑造个神秘而光辉的形象。于是三位自称漕帮“三祖”,也就是漕帮开山立派的三位祖师爷!至今很多地方还有所谓的“三义堂”,供奉的就是这三位流氓头子。所以大家出门旅游的时候见到了“三义堂”可要睁大了眼睛看看,里边供奉的可不一定是刘关张三位,而供奉最多的可能是这三位流氓头子!所以一定要睁大眼睛看看,不要上错香,给流氓头子下跪磕了头!!
漕帮以自己严密的帮会组织管理着运河上的一切,而朝廷要的就是利用这个帮会维持航运的安全,使皇粮能够通过运河畅通无阻的运到皇城。所以只要粮食进了京城,漕帮私底下的为非作歹只要不是太过分,朝廷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道光年间沭阳的漕帮活动猖狂,和别的帮派起了冲突,两帮打斗中伤了许多无辜的百姓,引来了官府的抓捕。但是漕帮捏着事关皇城温饱的漕运,所以官府最后也只是抓了几个小鱼小虾顶罪,根本动不了头戴圣旨的漕帮大佬!!
漕帮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靠的就是手里捧着皇帝的饭碗,只要办好皇帝的差,下边就没有人敢为难,更何况很多兵丁主事也得了不少好处!所以在这互相攫取利益的合作中,朝廷很难不成为漕帮的保护伞。在这种情况下,倒霉的只能是运河沿岸的老百姓!
很多人很多事,终会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碾的粉碎!到了清朝末年,随着火车的出现,漕帮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漕帮中的安庆帮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他们走过大清,站在了民国大上海的历史舞台上。下一篇文章我们就聊一聊安庆帮也就是青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